都在说要财富自由,但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:
财富是怎么产生的?
01 财富由地大物博决定吗
哈喽大家好,这里是松小鼠呀。
很早的时候,人们认为,一个国家富不富,取决于其自然资源的多少。
中国,毋庸置疑,地大物博。
美国,也毋庸置疑,地大物博,而且更富有。
相比之下,日本自然资源比较有限。
那新加坡呢?都不能说有限,那叫匮乏。
它的国土面积有 22% 都是填海填出来的。
那比较下,各自的财富呢?
按照世界银行统计的 2023 人均 GDP,这四国中,新加坡排名第一,人均 GDP 达 12.7 万美元。
中国排名第四,人均 GDP 2.2 万美元。
显然,一个国家的财富,并不取决于它的自然资源。
02 什么决定财富
那么,财富由什么决定?
为什么世界各国贫富悬殊?
又为什么中美俄印度都地大物博,但是财富却千差万别?
事实上,“地大物博”、物资丰富,只能给国家提供优质的“先天条件”,而非“先决条件”。
从日本、美国和新加坡的经验可以看到,对于国家,更重要的财富是,能促进财富创造的制度机制,以及与其相配套的自由金融创新体系。
这种制度财富是无形的。但是,它比有形的“地大物博”更重要,更值钱。
我们常说,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、消费、出口。
从亚洲多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模式来看。
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,八九十年代的韩国、中国台湾和新加坡,再到近几十年的中国大陆,都是以出口为导向,而不是靠内需来发展本国经济。
我们从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,到 2021 年公布的“十四五”规划一直在强调扩大内需。
2022 年,国务院还印发了《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(2022-2035年)》。
过去 40 多年,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环境。
出口和直接对华投资对东方经济增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,但现在这两方面的拉动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。
03 为什么别的国家可以需求过剩
诶,我们内需不够,要靠“外需”来给经济提供原动力的时候,不就是因为世界上有些国家“内需过剩”吗。
正好对方需求太多,我们需求不足,对方需要靠进口来满足本国过剩的内需。
那就有一个问题,为什么这些国家有这么强的内需,甚至都过剩了,需要从别国进口呢?
一个简单的原因是,这些国家很富。
美国很富,人们可能说是因为有华尔街这样的金融大楼、有科技七巨头这样的大企业。
所以它们财富过剩,因此消费需求也过剩。
但是,要注意,这些财富,都是很表面、很脆弱的。
如果一夜之间拿掉美国的经济制度机制,撤走金融证券工具,废除对私有财产和无形产权的保护,那么这些大楼和公司的价值将顷刻崩塌。
过剩的内需自然就不复存在了。
因为无论是华尔街、还是科技七巨头,之所以价值这么高,是将未来潜在的收益转化成了现在的市值。
这样看,其实可以看到财富的脆弱性。
美国的财富载体,是有形和无形的资产。
这些资产的价值,取决于预期的未来现金流。
而预期的未来现金流,受制于制度机制和金融创新。
为什么一国的财富,不是只由其自然资源决定呢?
用一个简单的场景说明:
把参与国民经济的角色,简单分成,企业和居民。
如果要让经济快速增长、国家富强,企业必须有动力扩大投资、扩大生产。
当企业的利润上升时,居民收入就会增加。
当居民有了更高收入,就会增加消费。
增加的居民消费,反过来进一步刺激企业扩大投资、扩大生产。
正循环就跑起来了,国家越来越富。
但是,要注意,上面的这个循环,每个环节都必须正常运作,缺一不可,整个链条才能跑起来。
如果居民收入增加,却把钱存起来不消费,企业就没有动力扩大投资和生产了。
除非国外需求很强,靠出口拉动消费,否则经济增长链条在这里就卡住了。
04 制度机制与金融创新能促进经济增长
陈志武给出的结论是: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,决定于制度机制与金融创新。
因为金融创新,于企业而言,决定了融资途径、融资程度和融资成本。
于个人而言,能激发居民消费潜力,扩大内需。
以产权保护为例。
如果产权得不到保护,企业就没有动力去雇佣更多的人、开发更多产品扩大业务。
如果它们不能扩展业务增加盈利,一方面无法给现有员工加薪,它们的消费需求会下降。
另一方面,它们愿意支付的租金也会减少,收租物业的现金流减少。
物业可能就会给员工降薪,甚至裁员。
层层传导,恶性循环开始,整个国家的财富就会减少。
要注意,这里的产权保护,不仅仅是指“张三的有形物,别人不可以剥夺”,也指“张三的未来现金流权利”,这类无形的产权。
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20 世纪 80 年代,河南农村有位张大姐,发现住在北京三里屯的外国人缺少一个专为他们服务,适应他们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杂货店。
于是,租下一间房,开了一家专为外国居民服务的杂货店,做外国人生意。
她的服务质量很好,客人很多,生意兴隆。
于是,她开始雇佣员工、装修店铺,生意越来越火。
然而,正当生意越做越好时,行败部门突然以她没有相关的许可证为由,勒令张大姐关店。
农村出身的张大姐没办法,她觉得这几年有开店的机会已经很满足了。
她不知道自己有向相应部门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力。
不过,就算她知道,她也不一定会相信法院会保护她无形的财产权和创业权。
关店后,这家店未来的现金流权利就被毁了,多年建立的品牌、服务名声等无形资产就没了。
关了一段时间后,张大姐在三里屯新找了一个地方,重新开店,想办法找回过去的常客。
但是,两三年后,当她的店铺开始盈利时,又被命令关门。
就这样,张大姐的杂货店平均两三年就被关一次,然后再换个地方。
经历 2 回后,张大姐悟了。
反正要不了多久就要被关,她就不雇佣太多员工、只做最简单的装修,不花钱扩张了。
当产权的未来不确定时,就算张大姐已经开始盈利了,也不敢扩张业务、增加消费。
因为她知道自己创办的资产价值很脆弱,未来不确定性太大了。
这种不确定性,会阻碍创业者的积极性,并且还会让创业者把赚到的收入尽可能存在银行而不去消费。
上面经济增长的链条,就会因此而卡住。
产权保护和其他制度机制的作用,是给创业者以及财富拥有者提供正向激励,让其对未来有更稳定的预期,从而敢于扩大生产和进一步投资。
当然了,光有合理的产权和法治框架还不够,还要足够的金融证券品种帮助社会大众规避风险、调整不同时期的收入。
先来看看美国内需这么大,是怎么来的呢?
20 世纪之前,美国也是农业为主。
一战结束时,美国虽然已经很富,但并非世界最富、最强大的国家。
然而,二战之后,美国的财富迅猛增加,一跃成为最富最强。
原因很多,这里谈论其中的一点。
二战之后,美国的内需逐年快速增长,而且越来越过剩。
我们看看,金融创新在这膨胀的内需中所起的作用。
首先,我们把一个居民的财富,分成两部分。
流动财富和人力资本。
流动财富是随时可以变现的,比如现金、银行存款、股票、金银等等。
人力资本不能随时变现。
人力资本的价值,通常等于一个居民未来数年劳动收入的总折现值。
一个人如果未来的收入很高,其人力资本也很高。
一般来说,年轻人的流动财富低,人力资本很高。老年人则相反。
那么问题在哪呢?
问题就在人力资本不能随时变现。
所以,当金融证券不够发达时,人们只能花费流动财富,而无法花费人力资本。
比如一位年轻博士刚毕业,其人力资本可能非常高,但是流动财富很有限。
哪怕他想提升消费,也没办法,口袋没钱。
对大多数人来说,住房可能是一辈子最大、最重要的消费和投资了。
这时候,住房按揭贷款就能帮忙把博士的部分人力资本“变现”,让他提前消费。
比如,很多年前,北京一套普通的 100 平米公寓价格为 48 万。
对于一个普通收入的家庭来说,需要省吃俭用 10 年,每月存下 4,000 元,才可能买得起。
那么,这家人为了能买得起这间公寓,除日常开支外,便不会再有过多的其他消费。
如果各个城市的居民都是这样的情况,全国的内需水平可想而知。
但是,如果这家人能拿到 30 年的住房按揭贷款,假设年利息 4%,只需要每月支付 2,300 元,就能立刻买下这间房,住进去,而不用等 10 年。
不仅如此,因为只需要每个月支付 2,300 元,而不是存下 4,000 元,相当于生活压力变小了,居民也有更多钱去消费了。
从这个例子,能看到,住房贷款不仅能改善众多老百姓的生活,早日住上心仪的房子,还能激发潜在的需求,给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对比中美两国的居民储蓄率,2023 年,我国居民储蓄率为 36.7%。
美国 2023 年居民储蓄率 4.5%。
怎么美国人就敢这么大胆消费呢?
下期,从美国内需也不足的时候详细看看。
*参考资料:《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》
热门推荐:
【帮你算】算过吗?财富自由每年要多少钱?
【大国博弈】5分钟看懂俄乌战争根源
【跃迁必看】10 分钟看懂查理芒格的跨学科思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