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血洗河北,暴虐无道
朱棣的顾虑很快变成了现实。当他率军南下时,遭到了河北军民的激烈抵抗。河北自古民风彪悍,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。面对朱棣的叛乱,他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。《邢台县志》记载:"燕兵所过,各州、县义民目为叛逆......争抗拒之。"《南宫县志》也有类似记载:"燕兵所过,各州、县义民目为叛逆......争抗拒之。百姓的抵抗让朱棣的军队寸步难行,粮草不继,士气低落。愤怒的朱棣做出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决定——屠城。《南宫县志》记载:"燕王愤甚,燕京以南,所过为墟......屠戮无遗。"孟村赵河《张氏族谱》则记载道:"大明燕王,扫灭北直......志不遗类。渤海人民,为之一空。朱棣的暴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,河北各州县很快被攻陷,燕军开始向山东挺进。然而,这种暴虐的行径也为日后埋下了祸根。
三、攻城受挫,怒火中烧
朱棣率军来到山东,再次遭遇了当地百姓的顽强抵抗。1400年,燕军兵临济南城下,朱棣本以为,破城不过是时间问题。然而,守将铁铉却是一个难缠的对手。铁铉饱读兵书,谋略过人,和朱棣斗智斗勇,硬是将朱棣的军队拖住了三个月之久。
更令朱棣气恼的是,铁铉竟然教唆百姓装扮成士兵,对他"诈降"。朱棣轻信了这个诡计,带着随从骑马进城。谁知,刚刚踏入城门,门拱上的铁闸就轰然落下,将朱棣的马砸得头破血流。要不是手下反应迅速,拉他换了一匹马,朱棣险些命丧济南城下。
屡攻不下,加上中了对方的奇招,朱棣羞惭愤怒,竟将怒火发泄到了济南周边的百姓身上,下令大开杀戒。又是一场腥风血雨,无辜百姓再次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。
四、得势后的疯狂报复
公元1402年,朱棣终于攻入南京,建文帝下落不明。至此,朱棣赢得了皇位争夺战的最后胜利,登上了皇帝宝座。按理说,新君登基,应该体恤民意,安抚天下。但朱棣却把夺取政权的过程中积攒的怨气,尽数发泄到了河北、山东百姓身上。
据《盐山县志》记载:"建文四年六月,燕王即位,令军北返报复乡民......县境尸横遍野,瓦砾一片。"对曾经抵抗过他的百姓,朱棣决不轻饶。更残酷的是,他对建文帝旧臣更是赶尽杀绝,株连九族的有景清、齐泰、练子宁、黄子澄等31人;方孝儒更是被株连十族,牵连873人被杀。
朱棣攻入南京皇宫后,士兵们见人就杀。据《李氏朝鲜实录·世宗》记载,朱棣在宫中的大屠杀,第一次就杀了几百人,第二次则杀害了2800多人。皇宫内血流成河,尸横遍地,一时间哀鸿遍野,惨不忍睹。
五、后宫血案再露凶残本性
时间来到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宫女贾吕、鱼氏被人告发与宦官私通。朱棣闻听此事,勃然大怒。虽然事情真相尚未查明,贾吕、鱼氏早已畏罪自杀,但朱棣仍不解恨。
在他的怒火中,后宫上演了一场腥风血雨,三千名宫女惨遭杀戮。无辜的生命就这样成为了君王怒火下的牺牲品,令人唏嘘不已。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朱棣残暴嗜杀的本性,即便登上皇位多年,他仍然改不掉滥杀无辜的恶习。
六、 "民乱"此起彼伏,埋下祸根
朱棣的残暴,加剧了民众的怨恨。据《明太宗实录》记载,在永乐年间,各地爆发"民乱"多达40余起。人民群众用他们的方式,表达着对这个暴君的不满。虽然朱棣最终能够把这些起义镇压下去,但埋下的仇恨种子,终于在二百多年后的崇祯年间爆发。
当李自成率军逼近京城时,崇祯皇帝恐惧不已。行将就木的他,甚至亲手砍杀了自己的女儿,生怕她们落入敌手受辱。而后,这个末代皇帝在煤山上缢死在了一棵歪脖子树上,为大明王朝画上了一个悲惨的句号。
结语
历史的洪流翻滚向前,朱棣夺权时的残暴,最终也变成了悬在他后人头上的利剑。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当崇祯皇帝走上煤山,系上白练的那一刻,冥冥之中,或许有一个声音在说:恶有恶报,暴君休矣!
纵观朱棣的一生,权力令他疯狂,仁德却如鸿毛。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:当权者若不心怀仁德,不顾百姓疾苦,那么,看似坚不可摧的江山,最终也会成为他们的陵墓。血与火铸就的历史,注定要重蹈覆辙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