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人体快速进入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原时,空气中的氧分压骤降,血氧饱和度可能从平原的98%跌至80%以下。这种急性缺氧会引发高原疾病,严重时可能发展为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,致死率极高。
常见症状分级
轻度:头痛伴有乏力、失眠、食欲减退。
中度:恶心呕吐、心慌气短、行动困难。
重度:意识模糊、咳粉红色泡沫痰、昏迷。
据统计,约30%—50%的进藏者会出现高原反应,而未经适应训练或存在心肺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。
高压氧预适应:
提前激活“抗缺氧基因”
高压氧预适应是一种通过短期、间歇性高压氧暴露,激发人体抗缺氧能力的预防技术。其原理类似于“疫苗”,通过模拟高原缺氧环境,让身体提前启动保护机制:
1.改善急性高原病的生理代谢:增强携氧能力,提高水通道蛋白活性,改善糖代谢。
2.减少细胞凋亡和抑制炎症反应,保护血脑屏障和预防脑水肿。
3.诱导低氧诱导因子1α(HIF-1α)及其靶基因提高抗缺氧能力。
4.提高抗氧化活性。
2021年《高原医学杂志》研究显示,提前7天进行高压氧预适应(每日1次,每次100分钟左右),可使进藏者高原反应发生率降低60%,血氧饱和度提升15%以上。其效果可保持一周左右。
进藏者必看:
高压氧预适应操作指南
适用人群:
首次进藏或曾有高原病史者。
需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的科考、工程人员、援藏人员。
中老年或心肺功能较弱者。
首次进藏或曾有高原病史者。
需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的科考、工程人员、援藏人员。
中老年或心肺功能较弱者。
操作方案:
时间:建议进藏前7—14天开始,每日1次。
时间:建议进藏前7—14天开始,每日1次。
压力设定:2.0ATA。
疗程:每次100分钟,连续5—10次。
压力设定:2.0ATA。
疗程:每次100分钟,连续5—10次。
注意事项:
需在具有高压氧舱医疗资质的机构进行(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和闵行区中心医院均可提供相应服务)。
感冒、中耳炎患者慎用。
配合有氧运动(如慢跑、游泳)效果更佳。
需在具有高压氧舱医疗资质的机构进行(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和闵行区中心医院均可提供相应服务)。
感冒、中耳炎患者慎用。
配合有氧运动(如慢跑、游泳)效果更佳。
综合防护:
高压氧≠万能,多措并举更安全
尽管高压氧预适应效果显著,但高原病的预防需多管齐下:
阶梯式适应:建议先抵达海拔2500—3500米地区停留2—3天,500米/天速率递增。
预防和治疗药物:乙酰唑胺、硝苯地平、地塞米松(需遵医嘱)。
饮食调节:避免油腻,多摄入高碳水、富含维生素的食物。
禁忌提醒:严重贫血、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藏。
紧急情况处理:
这些信号必须警惕!
若在高原出现以下症状,需立即吸氧并下撤至低海拔地区:
剧烈头痛伴随呕吐;呼吸急促(静息时>30次/分钟);口唇/甲床发紫;咳粉红色痰;意识模糊;步态不稳。
高原病虽凶险,但科学预防可大幅降低风险。对于时间紧迫或体质敏感者,高压氧预适应是一项值得考虑的“主动防御”技术。进藏前做好充分准备,才能让这片雪域圣地的壮美,不被健康隐患蒙上阴影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